從廣告自動化看出版制作流程電子化發展
十年前新加坡的報社為求加快電子化的步伐,發展了一套名為Ad-Net的網絡系統,目的是把廣告商、代理和報社聯系起來,代理可以經過特別安排的內聯網,直接向報社預定廣告位,進而查詢廣告的進度,積累的廣告量,并且可以經過網絡將電子稿傳送到報社。
這種全自動化的「一條龍」式作業,應該是任何電腦化工程的理想。新加坡由於只有極少數的印刷出版商,報章更幾乎是獨市生意,但這項工作仍然費了好幾年才把管理和訂單系統完成,而全電子化卻到了今天還未能完成,與上期亞洲華爾街日報開始踏入彩色電子稿比較還有明顯差距,其原因可能是因為起步太早,例如當時互聯網仍未流行,就連要建一個方便有效的網絡就已經非常困難,早期的開發工作就大部分來自聯網建構了。至於另一個原因就可能與中文處理有關了,而這個不但是東南亞區廣告流程電子化的主要困難,還是出版印刷業全面發展電子供應鏈的障礙。
同樣的電子化工作,六、七年前在臺灣展開,而香港卻不過是這三、四年間的事情。汲取了過往經驗,廣告的合約訂單和編排管理自動化工作方面,由於可以減省人手,強化管理和提高透明度,效益明顯,因而得到出版社的老板和管理層支持,幾乎毫無困難地完成了。但在與廣告商的連線和直接提供電子稿方面,就碰上了許多技術上和商業決策上的問題,其中包括:
1.中文處理--例如字符、字款的選定、自造字和特殊符號等等,如果全面變成圖象,又要解決數據量太高的問題。
2.檔案格式--在PDF成為檔案傳送的標準之前,不同的廣告商和設計人員都有其偏好,從原始的應用軟件檔案例如PageMaker、QuarkXpress以至於TIFF、JPEG、DCS、EPS等檔案格式都有,雖然EPS逐漸成為主流,但其過於富彈性的架構卻往往令印刷公司擔心臨場輸出錯誤而卻步。
3.傳送網絡--由於互聯網仍未普及,檔案傳送、內容核證和儲存仍然非常麻煩,而且高速網絡包括ISDN、有線網絡及ADSL等仍在起步階段,而專線費用卻極高昂。
4.彩色廣告--色彩控制和管理,到今天仍然是最大的困難。
5.責任誰屬--由於廣告公司一般會為客戶包攬整個廣告計劃,而制作、打稿等早已包括在內,廣告公司為求避免因制作問題而影響廣告效果,在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」的心態下,就更不熱衷於電子化了。這種情況在香港就更為明顯了。
但臺灣有地域上的壓力,從南到北最少也要三、四個小時,要縮短流程和制作周期的基本條件,就必須全面電子化,能利用通訊網絡將檔案傳送至不同區域輸出及印刷。而香港由於缺乏了遠傳這個原動力,制作流程電子化的進度極為緩慢。但隨著幾項重要的技術改良,包括廣告在內的出版制作流程電子化,已經準備就緒:
1.PDF流程支援中文--PDF在歐美地區很成功,但大中華區卻受制於雙字節編碼和中文處理,而到Acrobat4版本以前,這個問題仍沒有完全解決,直至5.0版本出現,差不多完全解決了中文的各項問題。再加上如InDesign等完全配合PDF的排版軟件問世,PDF不但可以成為標準,也可以成為數據互換、排版和商貿應用的平臺。
2.互聯網普及應用--互聯網吸引許多網絡專家發展通訊網絡,降低了連線的費用之馀,更有完整的網絡伺服器架構,很容易就能將業務電子化。
3.色彩管理漸趨成熟--盡管顏色控制、數碼印刷和打樣等仍在發展階段,但整體上已經日漸成熟,并且成為實際可用的產品。
4.e化管理備受重視--雖然互聯網的熱潮變淡,但在於B2B和企業門站(EnterprisePortal)等方面的電子化工作,已經逐漸成為現代企業提高競爭力,加強管理效率的方法,因此業務電子化已經并不限於針對特定的需要,而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。
正當出版印刷業逐漸走向開放和整合時,據稱華爾街日報又準備轉向采用特別設計的專用排版和廣告系統。起初筆者對此大惑不解,但想深一層,隨著出版和印刷技術日趨成熟,并且逐漸標準化,未來仍然具競爭力的產品和系統,無論市場有多大、有多專門或采用甚麼操作系統平臺,都已經難以脫離PDF、XML、CMS等等已被普遍認受的基礎條件。部分機構會因為重視監管控制而選用專門系統,也會有重視靈活普及而選擇全開放式的商用軟件,對用戶來說,最重要的是在能加強流程之馀,能讓他們有稱心的選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