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400年印刷史簡介
臺灣位在西太平洋島鏈中心部分,也是漢文化唯一濱臨太平洋的島嶼,遠古三千多年有一群不同種族先住民漂泊而居,他們是目前南島語系中最早、最古的生活者。有人推測南島語系在西南太平洋,甚至印度洋一部分居民的語言,是由北緯緯度最高的臺灣相傳出去的(仍未有定論),由于南島人只有語言、歌謠相傳史料,未有文字記載,直到400年前荷蘭VOC東印度公司,占有澎湖,后被明軍驅趕至臺員(今臺南安平),在沒有政權管理的海島上,由1624~1662年荷人在臺灣建立農耕、從事蔗糖及樟腦、鹿皮出口,范圍擴及日本、漳州、巴達維亞、中南半島、印度及中東,進行海上瓷器、絲綢貿易,成為一個有效率、有數據控制及治權體系,比晚2年到臺灣基隆的西班牙只做傳教工作,更具有歷史、經濟及文化影響力,臺灣言語中「紅毛土」為水泥、「番仔火」為火柴,皆是外來的物品,一如「胡琴、胡椒」之于中國。1628年荷人將圣經翻譯成西拉雅族原住民的語言,并回荷蘭印刷成圣經,福音書送回臺灣,成為同化四、五千名原住民效忠力量,直到180年后手寫西拉雅語文字才消失。
1661年鄭成功攻臺灣,1662年荷人投降撤出,明鄭治臺22年間,引進中式木刻水印,1683年康熙占有臺灣,直到1821年臺灣才有松云軒出版印刷機構成立。1860年后臺灣茶葉外銷有50年之久,最多每年300萬箱,所需封緘貼紙600萬張,數量龐大。1884年西方長老教會在臺南新樓,完成西式傳教鉛字印刷。自1895年日本據臺,日治50年在鉛活字、印報輪轉機、石印技術上皆有發展,1930年代罐頭商標仍由日本進口,在1930年代后半,臺灣技術人員學習開版,自印部分標簽用于罐頭食品上。1945年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治臺,1950年前半美國提供低利貸款給業者引進國外設備,1960年代鉛印轉為照相平印,及彩色化制版印刷,1970年電子掃描機、1980年平印多色化、1990年DTP數碼印前到2015年CTP全面普及,臺灣在平印機制造只有初階機器,但在商標印刷機及網印機開發制造上十分成功,紙箱、紙盒上光、模切及糊盒機也很成功。2000年后,包裝及裝飾印刷、海報打印有較大成長。1995年臺灣首創的網絡合版印刷,朝向多元服務發展,成為拉動印刷生產低成本、快速、標準化道路,健豪印刷最新的人工智能無人化數位打印生產工廠,沒有傳統印版、自動化一貫生產,建立臺灣印刷產業新里程碑。